银行间这波"存款大战"总算是打不动了。储户们早该发现,柜台摆的米面油越来越少,手机推送的"年化3.5%"存款广告倒是越刷越多。金融专家董希淼捅破这层窗户纸时,银行业其实已经陷入"送完礼品送利息"的恶性循环——中小行存款利率上浮还搭购物卡,大行搞"手工补息"冲时点在线炒股平台排名,消费贷年利率跌破3%,这哪是银行该有的经营节奏?
现在回头看看这波操作着实离谱。像某些地方银行给存100万送四位数购物卡,折算下来实际利率能到4%,都快追上理财收益了。可这种明贴暗补的钱从哪来?还不是左手高息揽储,右手放低息贷款赚差价。真要碰上经济波动,坏账率分分钟教做人。更迷惑的是大行也参与内卷,国有行在成都推的某款消费贷直接干到2.88%,这利率连资金成本都不够覆盖,摆明要当活雷锋。
银行业的焦虑其实和奶茶店打价格战一个逻辑。实体店在电商冲击下玩命发优惠券,银行在金融脱媒浪潮里拼命拉存款。2022年银行业存款增速比贷款高出3.5个百分点,存款增量创下历史新高,可贷款就是放不出去。就像超市里方便面越囤越多,但真正做饭的人越来越少。这时候搞"存贷款倒挂",本质上是在用未来风险换当下KPI。
那些喊着"不做规模做价值"的银行,倒真有几个成功案例。浙江某城商行在纺织产业集群区深耕供应链金融,给上下游企业打包授信,既控制风险又赚到服务费。深圳有家民营银行专攻跨境电商收付汇,把结算业务做透之后,自然带动外汇存款沉淀。这些活法没搞过送大米拉存款,反而把区域性特色玩成了核心竞争力。
监管层最近在浙江搞的"信贷供给改革试点"有点意思。允许试点银行根据当地民营经济特点,自行设定存贷比、拨备覆盖率等指标。这相当于给穿惯了正装的银行发了套运动服,让擅长跑步的去跑马拉松,习惯短跑的搞冲刺。要是全国推开这种分类赛制,比现在这种让马拉松选手和百米飞人同场竞技的玩法合理多了。
看客们总说银行躺着挣钱的时代过去了,但真让银行站起来赚钱反而手忙脚乱。转型阵痛期里在线炒股平台排名,与其让大伙都去短视频平台搞"行长直播",不如好好研究自家网点三公里半径内的客户到底需要啥。毕竟比起直播间里抢到的金龙鱼,储户更在乎自己的血汗钱别成了银行内卷的牺牲品。
恒信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